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

ft关于画皮

http://www.ftchinese.com/story.php?storyid=001023277#鍦烘櫙_1
画皮》票房为何能有两亿?

去年春节,中央电视台要做一个《饕餮大片之年》的节目,请我去做嘉宾。话题是:中国式大片的路还能走多长?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两亿的票房会不会是中国大片票房的最高记录?当时嘉宾一共四个人,另外两个是电影学院的教授,还有一位是中国的第六代导演。需要解释一下,所谓“中国式大片”特指那些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的电影,代表作有《十面埋伏》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、《无极》、《夜宴》等。节目录制的时候,教授们都比较激动,愤怒申讨了那些徒有其表的大片,认为狼来了不能喊三次,中国观众不是傻子,再也不会为这样的电影买单了!这个话题在当年无疑是非常时髦的,而在这个话题前选择反对的立场,无疑是更为讨巧、实则也更为媚俗的,相当于“政治上正确”。也就是说,长期以来,中国的电影人习惯于赋予电影更高的意识形态上的意义,一部电影如果在内涵和价值上无法赢得知识分子的认同,那么多少票房都拯救不了它。而肯定这样的电影,基本就是否认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。

在愤怒的声浪前,我没有掌握多少主动权,但还是在节目最后力图用非常客观的语调表明:中国式大片的路必须走,而两亿也绝不会是至高点,将来我们很快会看到一部比《黄金甲》更空洞但是票房更好的电影,这不是观众傻不傻的问题,而是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的,再反对再声讨也阻挡不了的趋势。因为我的发言,央视节目的结尾从肯定句式改为了开放式结构,“嘉宾有着不同的观点,未来究竟怎样,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!”拭目的结果是,时间到了2008年,《画皮》来了,这部连发行方最初也不过看到8000万的电影轻而易举的卷走了两亿多票房。

《画皮》的票房为什么会有两亿?是因为《画皮》在制作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大片吗?当然不是,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阵容,投资规模还是宣传攻势,该片都不过是中等水平。要说最大的原因,还拜托二十年前香港版《画皮》曾经在贫乏的大陆市场给一代人留下过深刻的记忆,那是一个文化产品极度匮乏、娱乐样式极度单调的年代,像《画皮》这样的恐怖片虽然制作粗糙但也足以让很多人一看再看。而当年那些抱着小板凳在露天电影院嗦嗦发抖的孩子们,在二十年后正迅猛的成长为当今社会最有消费能力的一群人。抓住了这些人,就是抓住了钱袋子。大家可以不在乎《画皮》在事隔二十年后究竟有了什么质的提升,光是这个片名大概就值了一亿票房,这是献给苍白的童年记忆的一个亿。

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,07年暑期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电视版的《葫芦兄弟》重新包装了一下推上市场,在暑期黄金档好莱坞大片夹击中,轻松吸金上千万,算是小投入高产出的经典范本。尝到了甜头以后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计划将片库里类似《黑猫警长》、《大闹天宫》等一系列曾经有过广泛影响的作品都来个旧貌换新颜,重新卖个好价钱。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。

电影,在中国有两个属性。一种是事业属性,一种是产业属性。我们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,冀望一部电影能够兼美,既赢得知识分子的赞美又获得票房的丰收。而身为评论家,更有一套永远不会错的方法,那就是对商业片谈艺术,对艺术片谈商业。所以创作者也会误会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就能赢得票房,或者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就能堵上评论家的嘴。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,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样的电影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时,我认为《画皮》的思路是绝对一针见血的,抛开一切电影美学之类的东西,它是真的关注了电影在当今中国的目标消费群,仔细研究了这群人的消费心理,打出了一张决定胜负的好牌!只要这样的分析持续下去,三个亿的票房纪录也会诞生,且这个等待的时间一定比想像的更短。

没有评论: